聚焦行業熱點,在這里您可以更深入、更全面的了解鄭礦,在這里,讀懂鄭礦
如果您正在尋找相關產品或有其他任何問題,可隨時撥打公司服務熱線,或點擊下方按鈕與我們在線交流!
煤矸石作為煤礦開采過程中的主要工業固廢,其高嶺土含量一般在30%–60%之間,雜質主要為碳、石英及鐵鈦氧化物。采用“三級懸浮預煅燒+回轉窯深度煅燒”的聯合工藝,可實現煤矸石的高值化資源利用,將其轉化為高品質煅燒高嶺土。
該工藝的核心在于:先通過三級懸浮窯完成原料的預熱、脫雜(除碳、脫水)與初步煅燒,再經回轉窯實現深度煅燒與晶型優化,產出適用于造紙、涂料、陶瓷等領域的功能性礦物材料。

一、原料預處理:去除雜質,優化物料特性
由于煤矸石原礦含有較高比例的碳、石英和鐵礦物,直接煅燒會導致產品發黑、白度低、活性差,因此必須經過系統預處理,以提高原料純度與物理性能,這是區別于天然高嶺土煅燒的關鍵環節。
首先,將大塊煤矸石(粒徑500–1000mm)依次送入顎式破碎機進行粗破,再由圓錐破碎機或反擊式破碎機完成中碎,使粒度降至20–50mm,便于后續磨礦作業。破碎后要求粒度均勻,避免過粉碎,減少粉塵產生,中破后物料粒徑控制在30mm以內。
隨后進行洗選除碳處理。煤矸石中通常含有5%–15%的殘留煤,若不除去,煅燒后會使產品顏色變深,嚴重影響白度。采用跳汰機或重介質分選機進行粗選,結合浮選機進行精選,可有效去除大部分碳質成分,實現除碳率≥90%,確保洗選后物料含碳量≤1%。同時配套建設廢水循環系統,實現水資源的有效利用,減少環境污染。
洗選后的物料進入磨礦分級階段。通過球磨機(干法或濕法)將物料研磨至細粉狀態,并配合水力旋流器或旋風分級機進行粒度分級,確保粒徑分布均勻。若采用干法磨礦,成品細度需控制在-200目占90%以上(即粒徑≤74μm);若采用濕法磨礦,則需后續通過壓濾機脫水,使水分降至20%–25%。
對于干法流程,還需進行預干燥處理,以去除物料中的游離水。使用滾筒干燥機或閃蒸干燥機,將物料水分降至2%以下,干燥溫度控制在80℃以內,防止物料因提前受熱而發生團聚或結塊,影響后續懸浮煅燒的穩定性。
為進一步提高產品白度潛力,在進入煅燒系統前進行磁選預除鐵。采用永磁筒式磁選機對物料進行初步除鐵,可有效去除Fe?O?、Fe?O?等強磁性礦物,除鐵率不低于60%,使鐵含量降至0.8%以下,為后續深度提純奠定基礎。
二、三級懸浮煅燒:預熱、脫雜與淺度煅燒一體化
三級懸浮煅燒系統由三個串聯的立式煅燒室組成,利用高速熱氣流使細粉物料呈“懸浮態”運行,與高溫煙氣逆流接觸,傳熱效率遠高于傳統回轉窯,可達其3–5倍。該階段主要完成三項核心任務:脫除游離水與部分結晶水、燒除殘余碳質、實現高嶺土向偏高嶺土的初步晶型轉變。
物料從一級懸浮窯頂部進入,而來自回轉窯的高溫煙氣(溫度800–900℃)則從三級懸浮窯底部通入,形成逆流換熱。隨著物料逐級下行,溫度逐步升高,從三級窯底排出時溫度已達700–800℃;煙氣則從一級窯頂排出,溫度降至300–400℃,可用于預熱助燃空氣或作為干燥熱源,實現能量梯級利用。
在一級懸浮窯(300–400℃)中,主要完成物料中殘留游離水的脫除(水分從2%降至0.5%以下),并燒除少量易揮發的雜質。氣流速度控制在10–12m/s,停留時間約3–5秒,確保物料充分懸浮而不沉降。
進入二級懸浮窯(500–600℃)后,物料中的殘余碳被深度燃燒,含碳量從1%進一步降至0.2%以下,避免后續在回轉窯內形成焦炭沉積或結圈。此階段氣流速度提高至12–14m/s,停留時間延長至5–8秒,并需實時監測尾氣中CO濃度,確保其低于500ppm,表明碳已基本燃盡。
三級懸浮窯(700–800℃)是晶型轉變的關鍵區域。在此溫度區間,高嶺土發生脫羥反應:Al?O?·2SiO?·2H?O → Al?O?·2SiO? + 2H?O↑,脫除大部分結晶水,脫除率≥80%,生成偏高嶺土。同時,部分硅質雜質開始軟化。氣流速度維持在14–15m/s,停留時間8–10秒,確保反應進行。
關鍵設備包括三級懸浮窯本體(材質為耐熱鋼,內襯耐火澆注料)和配套的旋風分離器,用于回收出窯煙氣中夾帶的細粉并返回系統重新煅燒。運行過程中需嚴格控制氣流速度:速度過低易導致物料沉降堵塞窯體;速度過高則停留時間不足。應通過流量計實時調節,確保系統穩定運行。
三、回轉窯深度煅燒:晶型優化與雜質無害化
經三級懸浮窯預煅燒后的物料(偏高嶺土,仍含少量未脫除的結晶水及鐵鈦雜質)進入回轉窯,在高溫(900–1050℃)、長停留時間(1–2小時)條件下完成深度煅燒,是決定產品白度、活性與純度的核心環節。
物料由三級懸浮窯排出后(溫度700–800℃),經窯尾布料器均勻送入回轉窯高端(窯尾)。回轉窯為傾斜安裝的圓筒形設備(傾斜角度3°–5°,直徑2.5–4m,長度20–30m),內襯高鋁耐火磚,具備良好的耐高溫與耐磨性能。窯體以0.5–2轉/分鐘的速度緩慢回轉,物料在重力與窯壁摩擦力作用下向窯頭(低端)緩慢移動,實現“邊滾動邊煅燒”。
加熱方式為窯頭設燃煤或燃氣燃燒器,熱煙氣從窯頭向窯尾流動,與物料逆流接觸。窯內溫度從窯尾的700℃逐步升至窯頭的1050℃,形成合理的溫度梯度。
在窯尾段(700–850℃),完成剩余結晶水的徹底脫除,通過延長停留時間(15–20分鐘),確保結晶水脫除率完成,物料轉化為無水高嶺土。
窯中段(850–950℃)是晶型優化的關鍵區域。通過控制升溫速率(5–10℃/分鐘),使偏高嶺土逐步轉化為結構穩定的煅燒高嶺土,顯著提高其化學活性,適用于造紙填料、涂料等功能性應用。
窯頭段(950–1050℃)則實現雜質的無害化處理。通過通入少量煤粉營造弱還原氣氛,使Fe?O?還原為FeO,后者在后續磁選中更易去除;同時TiO?保持穩定形態,不影響產品性能。
回轉窯排出的高溫煙氣(800–900℃)首先送入三級懸浮窯作為熱源,實現余熱回收利用。隨后經布袋除塵器(除塵效率≥99.9%)去除粉塵,若原料含硫,則進入脫硫塔脫除SO?,實現達標排放,粉塵濃度控制在≤10mg/m3。
四、冷卻:控溫防炸裂,回收熱量
煅燒后物料從回轉窯窯頭排出時溫度高達800–1000℃,若直接急冷,會因熱應力導致顆粒炸裂,影響產品細度與完整性。因此需采用梯度冷卻方式,控制降溫速率。
配套多筒冷卻機(6–8個冷卻筒圍繞中心軸旋轉),高溫物料進入后與鼓入的冷空氣逆流接觸,逐步冷卻至100℃以下。冷卻過程中,空氣被加熱至300–400℃,作為助燃風返回回轉窯燃燒器,顯著減少燃料消耗,節能效果達15%–20%。
冷卻速率控制在≤50℃/分鐘。對于用于涂料或造紙的產品,宜采用緩冷以保持活性;若用于陶瓷領域,可適當加快冷卻速率。
五、研磨分級與提純:優化粒度,深度除雜
冷卻后的物料可能存在少量結塊,且需進一步提純以滿足高端應用需求。
首先通過錘式破碎機(內襯橡膠,避免鐵污染)對冷卻后結塊(粒徑≤50mm)進行粗碎解團,破碎后粒徑控制在5mm以內。
隨后進行超細研磨,采用氣流磨(無介質研磨,避免污染)或陶瓷球磨機(研磨介質為氧化鋁球),將物料研磨至目標細度。例如,造紙填料要求-325目占95%以上(粒徑≤44μm)。
研磨后進入精細分級環節,使用氣流分級機去除粗顆粒,分級效率≥90%。粗顆粒返回研磨工序重新處理,確保產品粒度分布均勻。
接著進行二次除鐵,采用高梯度磁選機(磁場強度1.2–1.5T),深度去除研磨過程中因設備磨損帶入的微量鐵雜質。要求鐵含量≤0.3%(白度≥85%);對于高白產品,需進一步降至≤0.1%,白度可達90%以上。
最后進行浮選提純,使用浮選機配合脂肪酸類捕收劑和NaOH調節pH至8–9,去除石英、長石等硅酸鹽雜質,提高Al?O?含量。經浮選后,Al?O?含量可從30%–35%提高至35%–40%,達到工業級高嶺土標準。

六、成品處理:脫水、干燥與包裝
若浮選后物料水分較高(20%–30%),需進行脫水與干燥處理,防止儲存過程中吸潮結塊。
先通過廂式壓濾機脫水,使濾餅水分降至15%–20%;再采用噴霧干燥機(適合超細粉)或滾筒干燥機進行干燥,干燥溫度控制在150–200℃,水分控制在0.5%–1%。
干燥后進行質量測試,包括白度(分光光度計測定)、Al?O?含量(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)、粒度分布(激光粒度儀)和水分(烘干法),確保各項指標符合標準。
合格產品采用內襯PE膜的閥口袋包裝(每袋25kg或噸袋),存放于干燥通風的倉庫中,防止受潮。
七、核心優勢與關鍵控制點
該工藝具備顯著的技術與經濟優勢。首先,實現了煤矸石的“變廢為寶”,將其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煅燒高嶺土,廣泛應用于造紙、涂料、橡膠、陶瓷等領域,有效緩解固廢堆存帶來的環境壓力。其次,能源利用有效:三級懸浮窯利用回轉窯尾氣余熱,冷卻機回收熱風助燃,綜合能耗比傳統純回轉窯流程減少25%–30%。此外,由于懸浮煅燒傳熱均勻,回轉窯深度煅燒保障晶型轉化,產品白度高、活性好、質量穩定,優于單一設備煅燒工藝。
關鍵控制點包括:原料除碳率必須≥90%,否則產品易發黑;懸浮窯內氣流速度應控制在10–15m/s,確保物料穩定懸浮;回轉窯窯頭溫度不得超過1050℃,防止過燒導致活性喪失;鐵含量需控制在≤0.3%,每減少0.1%鐵含量,產品白度可提高1%–2個百分點。
通過上述全流程處理,煤矸石得以有效轉化為合格的煅燒高嶺土產品,兼具環保效益與經濟效益,是當前煤系高嶺土資源化利用的主流技術路徑之一。